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貌丑味美说海参
作者:www.petsworld.cn  文章来源:www.petsworld.cn  点击数 2028  更新时间:2006-12-22 23:11:16  文章录入:

海参,原名沙沥,属棘皮动物。在它那细长的、肉乎乎的身上,长满了肉刺,颇像一根黄瓜,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海瓜”、“海黄瓜”。其貌不扬,但憨态可招,价值昂贵,是海产珍品。海参,乃海中之人参也,简称海参。海参是一种古老的洋溢软体动物,至少已有5000万年以上的生存史,在生物界真可谓是位“老资格”了。   在海参身体前端的中央有一小孔,这是它的嘴,它从嘴里吸进海水,再从肛门喷出。海参生长在海底的岩礁卵石旁,嬉游于海岸、海藻繁茂处,繁殖于夏季。有时在海底吃些淤泥,故得了个绰号叫海鼠。其实,海参是以浮游生物为生的,当小生物多的时候,它就大吃大喝,生活得很愉快。然而,海底里的生物也是随着海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这些小生物对海水的冷热变化又十分敏感。海水温度升高,小生物就上浮,在入夜水温下降时,小生物就又回到海底。入夏以后,上层生物都浮到海面进行一年一度的繁殖,这时,生活在海底的小生物也都浮到了海面,以吃小生物为生的海参便只有挨饿了。这期间,它们除了“夏眠”外,别无他法。   每年的七八月间是海参的夏眠期,10月以后开始从岸礁暗处爬出来,蠢蠢欲动,到来年的4月中旬迅速发育,因此每年的5月前后是捕捞海参的旺季。渔民戴上潜水镜,腰系网兜手拿参叉,潜入水中,逐个捕捞,颇费时费力,因而稀有名贵。   海参的活动,煞是有趣。由于它没有眼睛,它在珊瑚礁和珊瑚沙泥底,匍匐前进,爬行的速度比蜗牛还慢,每小时大约只能走3米远的距离。但是,它那“特异功能”——分身再生的绝招则不能不令人惊讶。当它一遇到敌害时,便会本能地迅速吐出自己的内脏以缠住对方,趁机逃之夭夭。只要经过几个星期的休养生息,它就会重新长出一副全新完好的内脏。如果遇上了恶劣的环境,它还能自行分身数段,不需很久的工夫,各段就会自然而然地各自长成一条完整的海参.   全世界已知的有1100多种海参,但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只有20多种。海参在我国沿海各省都有出产,北方以辽东半岛、大连、青岛、烟台、俚岛、芙蓉岛、威海、蓬莱、长山列岛、龙口和河北沿海产量最多;南海的东沙、中沙、西沙群岛、泗洲岛、海南岛和粤、桂沿海产量也不少;闽、浙沿海如舟山群岛等地亦有出产。我国是一个盛产海参的国家,海参分为梅花参、刺参、大乌参、白石参、元参、黄参、茄参等。哪种参最好?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奉天海参属第一。其实,奉天(今沈阳)是内陆城市,所用海参是辽东半岛渤海湾出产的大刺参。这种参体大乌墨,肉刺显著,入馔最佳。据行家讲,驰名中外的刺参即是海参中品质最好的,虽然个头不大,但体壁肥厚、肉质红糯,体面皮藩,我国人民历来把它当作补品。南海产的梅花参,称为“海参之王”,最大者可长达90-120厘米,而且肉厚、质优脆嫩,在食用海参中首屈一指。   我国很早就开始食用海参。早在三国时期,吴中沈莹在所著《临海水土异物志》中就谈到吃海参的事,说海参“土肉正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朱元漳,就是位喜食海参的人。海参肉质软得,营养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滋味腴美,风味高雅,是久负盛名的名馔佳肴,是海昧“八珍”之一,与燕窝、鲍鱼、鱼翅齐名。在大雅之堂上往往扮演着“压台轴”的角色。时下按照北京的现行价格,凡在500元以下的宴席上难得见到海参出场,即使偶尔露峥嵘,那也只是店家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而用以次充好的招数来应付一下罢了。著名的“虾子大乌参”是我国烹饪杰作之一,素为国际烹饪同行所推祟,誉驰世界。   海参营养价值极高,据明代谢肇浙著的《五杂俎》一书中说:“海参……甚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自古以来,陆有人参,海有海参,两参几乎齐名。海参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名贵的滋补品,清代《本草以新》云,海参有“补肾益精,壮阳疗萎”的功效。对防止人体内脏和皮肤的老化,对增强血管弹性,治疗高血压与冠心病;对核黄胆、退水肿,治肝炎;对消痔疮、治胃溃疡;以至预防癌症等,都有一定的药效。因此,它和我国东北长白山的人参一样,属于延年益寿的珍品,不愧为海中人参。